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也是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应有之义。6月26日上午,“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场举行。
北京市委外办主任,市政府外办党组书记、主任熊九玲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北京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这个目标,牢牢扭住“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之路,在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发展能力、对外交往能力等方面实现了明显提升。
五年来接待党宾国宾近1.2万人次
在服务保障方面,北京率先建立元首外交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五年来,接待党宾国宾访京团组605个、近1.2万人次,特别是北京冬奥会期间,高标准接待服务31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实现闭环模式下重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新突破。
在综合承载方面,按照“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持续加强对重点区域和硬件设施的国际交往功能指引,国际交往空间更加丰富,功能日益完善。
113家国际组织在京落户
在促进发展方面,北京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加速释放国际交往中心“强磁场”效应,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不断聚集。目前,北京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54家,连续10年居全球城市榜首。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6家,外资企业总量达5万家。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累计签约国际合作项目100余个,在京注册登记的国际组织达113家。
在对外交往方面,北京不断巩固和扩大国际“朋友圈”,市区两级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达260个,“北京日”“北京周”等境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北京主动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参与国际议题设置和标准规则制定,积极塑造北京影响力,本市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民间主体增至20个。
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北京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我们积极讲好北京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持续优化涉外服务和国际化环境,规划布局国际学校106所,20所新建国际学校投入使用,8家国际医疗试点机构全面启用,8个国际人才社区加快建设,率先颁布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持续加强涉外政务服务供给,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外语办事窗口覆盖率达85%。
夯实“硬支撑”,优化“软环境”
当前,人员跨境往来日益频繁,线下国际交往加速升温,国际合作潜能持续释放。在谈到今年以来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新进展时,熊九玲围绕“重”“硬”“高”“快”“优”五个关键字作了介绍。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任务更“重”,今年上半年,北京接待了78个党宾国宾团组、3000人次,相当于过去三年团组总量的2倍。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更“硬”,北京第一时间制定实施外事和港澳工作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八项措施,积极挖掘跨国公司、友好城市和国际组织的优势资源,策划组织高能级外事活动。今年上半年,市领导出席外事活动119场,其中经贸类活动占比一半。
对外交往的热度更“高”,“双枢纽”国际航线加快恢复,今年5月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新增和恢复国际航线18条,海关监管验放进出境航班4912架次,环比增长19.8%。
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度更“快”的同时,涉外服务和国际化环境的品质更“优”,北京稳步提升公共服务领域外语便利化水平,各区外语标识准确率达94%,全市综合准确率达到98.2%。一季度,入境游客数量达到11.3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
当被问道北京在吸引国际组织落户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绩以及今后还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时,熊九玲介绍,国际组织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