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在10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北京通过编制实施《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构建起“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格局,为扎实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了坚实规划支撑。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作发布。首都之窗李磊摄
杨浚介绍,北京已形成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一核”,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为“两轴”,辐射多个特色功能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布局。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中轴地区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成并成功保障中拉论坛等重要外交活动,南中轴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形成“北有奥森、南有南森”新格局。
各区域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东部地区,第四使馆区外交用地完成划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建成投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运营。北部地区,雁栖湖国际会都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成功举办2.5万场国际活动。西部地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为国际前沿科技交流平台。南部地区,大兴国际机场通航6年,通达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3月印发的《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规划实施指引》进一步强化了规划落地实施。该指引首次明确289个国际交往功能承载重点街区和14个重点乡镇,以规划街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功能布局。以金盏中区为例,通过布局国际组织集聚区,完善国际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着力打造“第二个三里屯”国际交往新场景。
杨浚表示,目前,“两园一河”地区启动区项目进展顺利,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正在南部地区规划建设,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即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十五五”时期,北京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完善国际交往空间格局,打造多元国际交往场景,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