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市政府外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才工作局、朝阳区等有关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空间布局、文旅融合、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等有关信息,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政府外办副主任于海永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总体情况:
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北京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批准组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蔡奇书记多次专题调研,多次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就是要服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把北京建设成为承担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华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际交往之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功能,前瞻谋划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品牌活动等,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记者朋友介绍有关情况。
顶层设计加快完善
我们持续深化对国际交往中心的认识,提出要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北京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等“四个功能”,重点打造常态化运行保障、标准化资源供给、多元化要素集聚、立体化交流合作、便利化公共服务、品牌化城市推介等“六个平台”,由此确立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理论框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此为基础,编制《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了“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布局,擘画了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出台《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了48项硬件项目和30项软件任务,清晰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实现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首先要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为此,我们将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和第四使馆区等项目作为现阶段工作重点。
按照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核心承载区的功能定位,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目前《雁栖湖国际会都控规方案》编制完成,雁柏山庄主体结构施工验收,栖湖组团项目加速推进,环湖设施提级改造取得成效。
立足打造新的国际交往“会客厅”,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高标准规划建设第四使馆区,《第四使馆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启动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加快建设活力、时尚、高品质国际化街区,推进打造“第二个三里屯”。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新国展二三期、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冬奥会场馆等进展顺利,国际交往功能设施体系不断健全。
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京举办的重大国事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保障工作和城市运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坚持“常态化、不扰民”,圆满完成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首都形象。并且在总结成熟经验做法基础上,出台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改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同时,重大国际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京交会”升级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平台。中关村论坛“提质升级”,建成集交流、展示、发布、交易为一体的国际化平台。金融街论坛在推进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成为“中国金融风向标”。
为更好展现首都“国际范儿”,培育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60余个品牌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30余个知名国际体育赛事,有力提升了北京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
国际高端要素加速集聚
我们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大力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落户,为北京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加快推动一批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落户。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配套,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门槛,宝马中国投资、戴姆勒商用车投资、丰田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等272个项目在京落地。北京奔驰新基地、SMC(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性技术中心相继建成。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先后在京设立法人主体。大和证券、丰田金融等机构加速落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果,特别是应对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精准施策,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北京城市安全稳定、高效开放的国际形象牢固树立,对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吸引国际资源要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际资源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国际化环境持续改善
我们大力增强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服务资源供给,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
实施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10所国际学校,试点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支持中国企业和个人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完善来华留学质量和管理标准,推动国际教育提质增效。
推动出台《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推动安贞东方医院等一批新建项目建设,支持国际医疗联合体落户朝阳。
印发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加快建设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出台实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修订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开展金融街、中央商务区等28个重点区域外语标识核查纠错,国际语言环境明显改善。
业态创新持续涌现
这次疫情全球大暴发,对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危中寻机,及时推出恢复城市国际商贸形象推介一揽子措施,市领导向285家重点外资企业和境外商协会负责人致信,宣介北京安全有序、扩大开放的城市商贸形象。
紧抓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契机,利用数字科技持续打造“云外事”“智慧会展”“科技冬奥”等新品牌。“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国家大剧院“云上音乐会”等线上活动精彩纷呈。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王府井集团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口岸、市内免税店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国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势头强劲,成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新支点新引擎。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当前,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工作框架已全面拉开,开启“大抓落实”、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借此机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和广大市民继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共同开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局面!
记者提问:这次疫情对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有什么影响,下一步该如何做好应对?
于海永回答:
这次疫情给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国际交往受阻,人员往来受限,部分外向型行业受到冲击,原计划的一些国际活动不能按期举办等。但疫情也带来了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的“窗口期”,催生了“云外事”“智慧会展”“云端赛事”等国际交往新业态。我们要辩证看待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重点在“四保”和“六促”上下功夫。
“四保”就是要稳住“基本盘”。一是保抗疫成果,总结固化疫情涉外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涉外应急管理体系。二是保重点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力保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重点设施建设。三是保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好中央交办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国际会议活动,确保活动质量效果。四是保公共服务,提升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国际语言环境,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形势下国际人才社区治理新模式。
“六促”就是要开辟“新阵地”。一是促要素集聚,加快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人才等高端要素在京落户。二是促业态创新,紧抓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契机,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和新服务布局,培育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动能。三是促内涵拓展,继续保持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国际合作活跃度,进一步深挖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等领域合作潜力,促进国际交往内涵发展和效能提升。四是促形象升级,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北京形象推广,讲好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城市塑造力。五是促政策供给,丰富政策工具箱,在国际组织落户等方面争取政策突破和创新。六是促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智库、媒体、市民等共同参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刚才我提到的“四保六促”,后续还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助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