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刚履新的丹麦驻华大使孔墨客,前些日子在北京亲身感受到了春节那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儿。他与同事和朋友们一起包饺子、看演出,“我喜欢春节,喜欢过年热闹喜庆的氛围、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祝愿。”
北京给了孔墨客家的感觉。游故宫、爬长城、逛胡同……他迅速融入,在一次次崭新的生活体验中,感受这个千年古都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特别是离使馆不远的亮马河,孔墨客尤其喜爱。“这块喧嚣都市中的宁静之地与自己家乡的气质很像,很高兴看到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对于打造宜居空间的格外重视。”他由衷赞道,“古今交融、绿色宜居的北京充满魅力。”
街头骑行触摸鲜活的北京
从有着浓厚自行车文化的丹麦来到中国,孔墨客保留了骑车出行的习惯。他欣喜地发现,“City Ride”恰恰是探索北京的最佳方式,“北京地域广阔,步行速度慢,时间久了容易累,骑车却刚刚好,能够大大拓展出行距离,而且这里的骑行设施十分完备。”
骑行赋予孔墨客感知这座城市的鲜活视角。他喜欢在青砖灰瓦的胡同里骑车穿梭,时而停下脚步,悠然地喝杯茶、尝尝地道小吃,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他认为,“想真正读懂一座城市,融入其中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独特文化,与参观博物馆和景点一样重要。”
对于胡同,孔墨客情有独钟。在他眼里,胡同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还充满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更留存着丹麦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印记。他回忆道,“丹麦与新中国建交后,驻华使馆最早就坐落在胡同纵横的老街区。如今的使馆设计也融合了北京传统建筑元素,灰色砖墙、单层房屋,就像传统的四合院。”
孔墨客赞赏北京在高速发展进程中,留住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他着迷于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氛围,“任何现代社会都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不管是壮丽的故宫、雄伟的长城,还是风格各异的寺庙,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它们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你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独特魅力。”
携手建设可持续的明日之城
在长期友好交往中,中丹两国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关系。目前,中国是丹麦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500多家丹麦企业在华投资1300多个项目。
丹麦企业在北京的发展,同样留下了鲜明足迹。让孔墨客津津乐道的是,它们在助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的贡献,“比如大兴国际机场污水处理和循环有关项目、北京艺术中心相关设计、亮马河区域的改造提升,都有丹麦公司参与其中。”
孔墨客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追求高效快捷,还要注重绿色宜居。”2012年,北京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双方围绕如何建设可持续的明日之城,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
在此之外,孔墨客也高度关注双方在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势头强劲。纵观其他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涌现的创新应用,正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便利。期望在相关规则框架下,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实现各方互利共赢,携手朝着正确方向前行。”
就在上个月,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大臣克里斯蒂娜·埃伦访华,双方签署了科研创新合作、高等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孔墨客陪同其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参观,看着两国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场景,他很有感触,“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为起点,逐步拓展至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中丹双方未来的合作前景广阔。”
在建交75周年新起点上续写友谊
中国与丹麦今年迎来建交75周年。采访前,孔墨客特意将一枚红色胸章戴在胸前。胸章图案是两国设计师共同参与设计的纪念标志,雄伟的长城与柔美浪漫的经典童话形象美人鱼,巧妙融合在“75”字样中。
北欧童话在遥远的东方古国,早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孔墨客热情地带记者参观大使馆珍藏的《安徒生童话》早期印刷版本。他感慨道,“在中国最有名的丹麦人,非安徒生莫属。《丑小鸭》《海的女儿》等一篇篇童话故事跨越国界,是无数丹麦和中国孩子童年的共同记忆。”
当下,中丹两国文化交流交融的故事,在更多领域温情上演。北京798艺术区里,《丹麦女孩和雷公》展览讲述着中国漫画家笔下,一位热爱音乐的丹麦女孩的奇幻旅程。在哥本哈根蒂沃利游乐园,中国艺术家为当地观众带来充满东方韵味的“欢乐春节”文艺演出。孔墨客透露,纪念建交75周年的系列活动将贯穿全年,从招待会、文化展览,到骑行、跑步等面向市民群众的互动活动等,都在计划之中。
孔墨客也希望两国民众通过旅游拉近距离、加深了解。他兴致勃勃地向北京市民推荐,“你可以到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寻访这位童话大师的足迹,也可以在哥本哈根租上一辆自行车,在骑行中感受城市惬意氛围,还可以前往北部的克伦堡,领略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撰文:范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