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终于有了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施工图”。9月1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剑介绍,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不是简单复制国际经验和国外路径,而是要充分考虑国情市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制度优势。”冯剑表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之路。
据介绍,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将聚焦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坚持硬件软件建设两手并重:
一方面,要精心培育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活动场所,持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打造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首善标准和北京样板,使北京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窗口。
另一方面,要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等重点任务,着力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吸引集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际人才等高端要素,推动更多国际资源转化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施工图”还首次编制了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创新政策3张清单。其中,重点任务清单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分解出151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落实落细。创新政策清单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31条创新政策。重大项目清单则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从全市范围内筛选了78个重大项目,覆盖十六区和经开区。
其中,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重点项目——雁柏山庄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开工,建成后将成为雁栖湖国际会都新地标。
作为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以及“两区”建设的重要区域,东坝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介绍,《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将东坝地区定位为国际组织与交往活动集聚区、服务贸易与跨境消费引领区、文化交流与形象传播窗口区、国际服务与智慧生活体验区。规划范围约35.5平方公里,其中,约12平方公里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管理范围。
未来,东坝地区将重点打造国际交往、高品质公共消费、国际贸易合作三个功能板块。在在国际交往板块,将规划建设第四使馆区,充分挖掘中外文化要素、发挥临水优势,打造符合未来时代发展需要的绿色、智慧使馆区。还将布局国际组织集聚区,提升公共共享空间服务水平,设置国际绿色公约广场、小型会议展览区、美食坊等,汇聚非政府间、友好城市间的文化、科技等国际交往活动。
在高品质公共消费板块,将把交通枢纽服务延展为城市综合服务,打造“第二个三里屯”高品质公共消费新高地。布局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街区式滨水商业区、中国时尚展示区、主题休闲娱乐区、城市航站楼、轨道时尚商街等主题功能区域,通过沉浸式、社群式、科技式等消费场景的创新,打造新型样态的国际化商圈、新兴业态的体验式街区,凸显全时、全季活力与魅力。
在国际贸易合作板块,将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培育,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供给,布局国际贸易合作板块。根据主导产业特征,提供多类型办公空间,酒店、国际公寓、人才住房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整体发展环境。
据介绍,目前北京已实施《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确定8家试点医院,明确10项重点任务,推进国际医疗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语言服务、药品和器械临床应用、优化外籍人员就医服务等创新发展,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全市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场所已达10个,布局基本涵盖了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重点涉外企业所在区域,以及外国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区域,极大方便了涉外企业和申请人就近申办出入境业务。
(记者: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