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3日下午,第16届“长城友谊奖”颁奖仪式暨座谈交流会在首钢园举行,15位来自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外籍人士获此殊荣。
作为北京市授予在京外籍人士的唯一奖项和最高荣誉,北京市“长城友谊奖”至今已评选16届,共有32个国家221位外籍人士获奖。
他们都是谁?为北京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他们怎么看北京,对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亲身参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崛起进程
“科学家”“眼科医生”“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加入清华大学的两年多里,黄天荫几乎每天都在这多重角色中来回切换。
作为国际知名的视网膜专家和临床科学家、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数年前面对清华这份工作机会时,陈冯富珍教授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想作为一个局外人旁观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崛起,还是希望亲自参与到这项事业中?
黄天荫选择了后者,“投身中国医学教学和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机会。”两年多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工作。基于其为培养顶尖医疗人才、为推动北京医学研究与健康科技新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被授予第16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医疗卫生事业还有着进步空间。包括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转型、增强医疗健康体系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黄天荫希望把自己多年的国际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带到中国。
他很庆幸在北京、在清华大学开启自己的“新事业”,“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同时拥有两所世界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大量科研机构和科创企业也聚集在这里,可以真正孕育出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黄天荫定期在清华长庚医院坐诊,他发现,中国社会人群的疾病与早前相比有很大不同,老龄化现象突出,老年疾病与慢病的治疗管理与以往以“急诊”为主的管理体系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医疗体系正承受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一挑战,黄天荫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他领衔将清华大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升级为“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医学生既要接受完整的临床训练,又要具备科研能力,成为有人文情怀、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潜能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从更大视野来看,将学术体系与医疗体系融合在一起,实现医教研三位一体,是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黄天荫致力于推动建立起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相贯通的学术医疗健康体系,“医师科学家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临床治疗方案持续创新。”
“清华大学具备实现跨学科交叉发展和高水平融合的基础,我们理应在这一新医学的探索中担负起更大责任。”黄天荫一直都有一种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医学教育及医疗系统创新,为中国输出面向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人民带来更多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