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介绍,全市“十三五”时期为外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2.7万人次。
在政策创新方面,本市实施了《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确定8家试点医院,明确10项重点任务,推进国际医疗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语言服务、药品和器械临床应用、优化外籍人员就医服务等创新发展,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试点医疗机构加大医保政策支持、按规定自主定价、进口临床急需药品等政策。同时,协助北京协和医院进口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米托坦,为北京天坛医院聘用特设岗位外籍专家。
在国际医疗试点方面,本市开展了国际化医疗服务探索,以中日友好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在朝阳区构建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据介绍,昌平区生命科学园高博医院已获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国际医院项目有序推进。
本市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持续加大。李昂介绍,本市登记注册中外合资、合作及港澳地区相关人员开设门诊部和诊所的权限,已由市级下放至区级,对于国外域外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机构,以合资、合作形式在本市设立诊所的,放宽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本市设立中外合资合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国外域外医师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
李昂介绍,“十四五”时期,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做实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善方医院、海关总署(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试点,实现流程、服务、环境等与国际接轨。
本市还将加快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与国际接轨,优化医疗保障服务,推动医疗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继承发展利用好首都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记者: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