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植树 | 北京的友城这样做
日期:2019-03-12
来源:北京外办
字号:

NASA公布的绿化地图

前不久,美国NASA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致谢,因其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过去17年里,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延庆平原造林区

到2022年,北京市域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接近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水平。2018年,北京造林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森林与可持续城市”的15个范例之一,向全世界推介。

通州运河绿化带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治理大城市病,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出了一条崭新路径。

不过,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打造宜居城市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北京的友好城市中,有不少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打造宜居城市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为装扮家园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

伦 敦

大都会绿带建设

作为工业革命起源国家的首都,伦敦的环境一度十分糟糕。为改变这一现状,伦敦开始了持续数十年的大都会绿带建设。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于1935年正式提出了伦敦大都会绿带,1947年又出台“ 乡镇规划法”,允许地方当局在其发展规划中列入绿带建议书。

1971年,政府决定向北延伸大都会绿带,覆盖了68个不同的地区或自治市镇的部分地区。目前,伦敦绿地覆盖面积达47%。与森林或绿地为伴,不再是伦敦人的梦想。

纽 约

早有预见的中央公园

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被压缩的公共绿地的空间,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

1858年,中央公园实施方案出炉。当时设计者即预料到,将来公园的四周发展起来,这里将是居民唯一可以见到自然风光的地方。中央公园早有预见的规划,为其他国家城市发展的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巴 黎

全民为城市当园艺师

2016年,巴黎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根据“新兴绿化“项目,到2020年,巴黎市区墙壁和屋顶的植被总面积将达到100公顷。随后,巴黎又通过了一项法案,鼓励人们修建自己的花园!只要喜爱园艺想要参与打造城市花园的居民,可以在区域内种植任何你想种植的植物,无论是蔬菜、果树、还是花草。

2018年,巴黎又展开了一次名为“花园种树”的绿化行动,给家里有花园可以种树的市民们免费发放小树苗…… 为了绿化城市,巴黎也是拼了。

东 京

完善的法制长期保护绿地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产业和人口向东京聚集,东京的“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用相应的法律来确保公园绿地、控制建设的混乱局面,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显得刻不容缓。此后,东京一大批相关法规陆续出台,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

1956年,《都市公园法》诞生,确定了公园的管理主体和配置标准;1968年,颁布了新的《都市计画法》,明确规定居住区必须设置公园和学校;1972年,又颁布了《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

目前,东京形成了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等组成的公园系统,总面积达近2000公顷,数量更是多达2700余处。

首 尔

废弃高架桥再利用

首尔市中心,各种高架桥多如蜘蛛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首尔火车站的高架桥。原本首尔市很想拆掉这个高架桥,但是拆桥不仅需要很高的费用,还要耗费大量资源。

后来首尔市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把老旧的高架桥改造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绿色公园,并于2017年建成开放。

柏 林

屋顶绿化的典范 

 

德国可以说是最早涉足屋顶绿化研究的国家。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卡尔·拉比茨在柏林修建了一座玻璃屋顶花园,拉比茨屋顶花园成为体现德国特点的代表作之一。柏林从1920年开始,完成了大约2000个屋顶的植被化工程。1927年,在柏林的卡斯达特超市连锁百货公司4000平方米的屋顶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

此后,德国的屋顶绿化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2007年德国屋顶绿化率达到 80%左右,堪称世界的典范。

里斯本

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让每个里斯本人都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树。”这是里斯本市政府提出的2016年绿化口号之一。至2016年年底,里斯本新种植28167棵树,而这一数字正是2010年至2014年里斯本新出生人口的总数。

2018年6月,2020年欧洲绿色之都城市揭晓,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光荣获得这一称号。据悉,欧盟为了鼓励欧洲城市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努力和创新,设立了“欧洲绿色之都”,对建设良好可持续环境做出努力的欧洲城市进行表彰。

伊斯兰堡

季风植树活动

 

“季风植树活动”是巴基斯塔伊斯兰堡一年一度的城市绿化活动,旨在倡议伊斯兰堡居民在巴基斯坦每年季风月份到来之际,植树造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今的伊斯兰堡,自然景色清新优美,建筑富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已成为一座年轻美丽的花园城市。

堪培拉

没有围墙的城市 

 

当前,很多城市都有“城市病”,然而堪培拉却“独善其身”,没有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城市结构。

堪培拉的“Y”形结构以“花园城市”为蓝本对堪培拉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加入自然景观的元素,强调自然与城市的结合,遵从自然规律,顺着自然形态进行布局。为此,即便城市有所扩展,也不会破坏堪培拉本身的自然景色,生态环境始终是“最初状态”,人与自然互为一体,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维持着整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安斯利山俯视全城,满眼皆绿,建筑掩映在森林与湖泊之中,丝毫没有人们习惯中首都的形象,更像一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