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冒"出地面
日期:2021-03-28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冒”出地面.jpg

三大建筑分布效果图

作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年-2022年)》重点项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已于日前全面"冲"出地平线,主体结构的雏形初步显现。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森林中的建筑未来将给市民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绿树掩映中,"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围合出一个小径鸟语花香、景观四季分明的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令人流连忘返。这样一幅古色古香的景致,正在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城市绿心中悄然成型。三大建筑建成后将提升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承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利于副中心的文化人才集聚、文化品质提升、文化品牌打造及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规划蓝图

新版城市总规提出,要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在城市副中心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一心",即指城市绿心,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板块要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及配套设施,打造展现首都文化风貌、促进文化艺术传播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

文化传承

剧院(又名"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外立面,选取帆船为设计元素,形成动感活力的屋顶轮廓线;建筑内部,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院被设计成表演艺术的三座"文化容器",让艺术在此生根。

剧院3D图.jpg

剧院3D图,从左到右分别是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

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设计理念源于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从高空俯瞰,方正、赤色的建筑外形恰似一枚玉玺印章,印落于城市绿心的画卷上;从内部仰视,一片片形状各异的银杏叶片在屋顶打造出一片森林伞盖,人行其下,如置身于自然环抱之中。

图书馆效果图.jpg

图书馆效果图,从图书馆内部仰视,形状各异的银杏叶片在屋顶打造出一片森林伞盖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丰富了整个绿心的天际线。

博物馆效果图.jpg

博物馆效果图

未来远景

辛丑年春节前,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均已"冲"出地平线。据了解,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工程也在抓紧施工中。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的共享配套设施工程,包括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集商业配套、餐饮服务、能源保障、文化创意、亲子娱乐、艺术培训、共享停车于一体。未来,观众可以从地下空间穿行于剧院、图书馆与博物馆之间。

新版城市总规提出,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绿心层叠苍翠,空间疏密有致,一个绿色生态范本正徐徐成型,共同塑造出生态和谐、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

最新进展

春节前,首都博物馆东馆实现首段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图书馆工程已完成第一施工区的钢结构屋盖封顶;剧院工程歌剧院观众厅首层台座也已完工。按照北投集团最新公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三大建筑将实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今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实现工程竣工。

(记者 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