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
日期:2025-07-04
来源:《前线》
字号:

摘要:

首都外事系统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健全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统筹推进设施和能力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国际化服务和环境。北京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国际化能级显著提升,有力服务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关键词:国际交往中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时代首都发展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政治责任。首都外事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走深走实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首都外事系统聚焦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扭住功能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两大抓手,积极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冲击影响,围绕功能提升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首创式实践,取得了一批引领性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国际交往中心工作框架全面拉开。党中央批准组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央地协同、市区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持续深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涵盖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际机构集聚承载、国际会展辐射带动、国际门户开放引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五类功能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在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出台空间规划、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推进、绩效评估、综合监测评价机制和国际城市比较体系,累计滚动实施重点任务700余项,推动宏伟构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工作机制,元首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始终将服务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议程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元首外交综合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全链条发力、全方位提升。“平会结合”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会务服务、礼宾接待、城市运行、空气质量保障、志愿者服务等专项工作能力水平,圆满完成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19场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系统建设首都外事接待资源体系,高品质打造接待点位460余个,累计接待党宾国宾访京团组1700余个,总人数超3万人次。

加强功能引领,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构建“一核、两轴、多板块”国际交往空间格局。首都功能核心区重要节点空间品质不断优化,长安街、中轴线沿线及纵深国际交往功能持续完善,先农坛等国家会客厅活化利用稳步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整体优化提升,雁柏山庄、栖湖饭店、记者之家建成投用。第一、第二、第三使馆区综合整治和第四使馆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国际交往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门户开放引领功能进一步强化。

大力引聚资源,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充分释放国际交往中心蕴含的发展能量,着力打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习近平总书记4次发表视频致辞、6次致贺信。精心策划组织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之夜”等品牌活动,推动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迭代升级6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增至260家,外资企业增至3.5万家,外资研发中心超220家。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健全吸引国际组织落户政策体系,在京注册登记国际组织增至124家。

活跃国际交往,大国首都“朋友圈”不断扩展。积极拓展对外交往渠道、提升对外交往质效,市区两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268个,北京市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支持近700家全国性行业商会协会开展对外交往,24家民间主体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创新举办驻华使节招待会、“驻华外交官走进北京”“外国记者走进北京”等品牌活动,“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大赛吸引众多外籍人士参与。用好国家出入境政策红利,加快恢复国际跨境人员往来,2024年北京“双枢纽”国际及地区航点数量达120个;北京口岸全年入出境外国人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全年接待入境外国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8%。

打通痛点堵点,涉外服务和城市国际化环境全面优化。聚焦外籍人员来京经商、学习、旅游、生活等急难愁盼,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优化支付服务便利化措施,编制发布《境外初次来京人员城市服务指南》,“BEIJING PASS”实现来华游客交通出行、景区购票、商超购物“一卡通行”,首创开通地铁外卡拍卡过闸乘车服务。推动实现外籍人才“两证联办”、外国人永居证在20余个领域实现便利化应用,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首次实现职业资格中外双向互认。布局国际学校106所,启用国际医疗试点机构18家,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8个。颁布《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北京国际版门户网站和英文版微信公众号上线,编制北京市英文地图,全市重点场所外语标识正确率达99.46%。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经验启示

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在工作中,首都外事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际交往中心、怎样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认识,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根本保障。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完善部市共建机制,每年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年度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实重要政策,推动出台86项中央单位支持举措,有力统筹协调跨部门工作任务,有效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全过程,才能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效能。

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一头连着“都”的职责,一头连着“城”的发展。在工作中,首都外事系统积极适应国家主场外交活动高频次举办新形势,加快推进重点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在资源储备、机制建设、队伍保障等方面持续用力,以首善标准成功服务保障了一系列重大国事活动,“北京服务”品牌赢得高度赞誉。同时,制定出台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等具体举措,每年组织市领导出席经贸类外事活动超150场,将国际交往资源转化为服务北京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只有主动在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全局中挑大梁、扛硬活,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同时,要树立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学习借鉴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有益经验,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路径方法。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构建了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比较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互融合,在国际交往中心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礼宾服务、外事活动、国礼设计等具体工作中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只有坚持在守正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之路。

必须坚持为民惠民。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些年,通过吸引培育国际性文化、艺术和体育赛事活动落地,提升教育、医疗、旅游等国际化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加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和高品质生活,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国际化发展成果。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新任务新举措

2025年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首都外事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稳妥应对大国博弈和国际经贸斗争的风险挑战,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服务北京高水平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

着力打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善之区”。全力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主动服务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事业。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积极参与全球城市治理,深化与各国首都和重要城市在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卫生健康、城市治理等领域合作,争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地方排头兵。积极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医疗援助、抢险救灾、设施援建等民生民心合作项目。

强化服务国家国际交往综合保障能力。健全元首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体系,系统提升服务国家国际交往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聚焦常态化、少扰民,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运行水平,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和活动流程,减少重大活动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坚持节俭办会,提升重大活动服务首都发展的质效。

系统推进国际交往功能体系落实落地。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规划实施指引》,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进一步融入重点街区和乡镇。加快雁栖湖国际会都、第四使馆区等地区设施建设,深挖资源打造国家会客厅,推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多功能多元化使用。提升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品质,规划建设南中轴大红门博物馆群。

更大力度服务北京高水平开放发展。抓住国家扩大自主对外开放契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着力增强国际性会展活动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四平台”等展会的国际化办展水平和招商引资实效。加强政策制度集成,优化管理服务,吸引更多科技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要素在京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北京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进一步便利和促进国际人员跨境往来。持续用好出入境政策红利,不断提升航空“双枢纽”配套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健全完善涉外政务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涉外信息服务,提升通信、出行、支付等基础性服务水平,打通食、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堵点卡点,丰富外籍人员在京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国际交往语言环境,持续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环境。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城市对外交往格局。强化高层交往引领作用,优化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机制,巩固拓展国际“朋友圈”。鼓励人民团体、高校、媒体、智库、社会组织等主体开展对外交往。高水平举办驻华使节招待会等活动,培育更多公共外交品牌。深化科技、文化、体育、教育、警务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合作提质升级。

塑造提升大国首都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强化资源整合,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加强北京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用好北京古都、红色、京味和创新文化资源,多维度、立体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故事,全面展示大国首都自信、包容、开放、创新的城市形象。

(作者:熊九玲,中共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

原文刊发于《前线》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