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出台《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对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予以规范;并将在2022年冬奥会前,对覆盖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予以修订。
11月26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情况的报告。市政府外办主任熊九玲代表市政府向会议做题为《北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的报告》。
报告重点内容解读
工作成果
近年来,我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市领导多次做出批示指示,强调要作为专项工作抓好。市政府外办牵头实施“十三五”规划,组织核查纠错;交通、文化旅游等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外语专家顾问团发挥了专业支撑和辅助决策作用。
法规标准建设深入推进。《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立法进展顺利,《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修订调研已完成,部分领域标准修订已立项。
防纠并举模式持续完善。严把新增外语标识,不该使用的坚决不用。2017年以来,组织审定译写6061条6.6万多字。编制年度白皮书,涵盖1005条标准译法。坚持典型示范、点面结合,在朝阳医院等开展试点,带动全市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2017年以来,在全市 28个重点区域核查发现问题外语标识2606条,督促更换标牌3893块。
社会参与水平全面提升。持续举办20届外语游园会,组织近百场市民讲外语公益讲座,连续10年开展网上纠错活动,办好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协助改善涉外管理和服务。
下步举措
推进监督管理法制化,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管理将有据可依
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外语标识立法和相关领域地方标准修订两项重点任务,推动《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尽快以政府令形式出台,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调研工作计划,固化工作成果。
加快地方标准修订,本市将在2022年前形成覆盖全面、规则清晰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体系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前,形成覆盖全面、规则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体系。修订后的地方标准将覆盖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金融、教育、邮政、电信、餐饮、住宿以及组织机构名称译写等领域。
加强源头防控,本市将对重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进行集中纠错
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九类国际交往功能区开展集中纠错。提前介入新建涉外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和译写工作,从源头上避免错误外语标识的出现。加强与标识设计生产和翻译行业协会的对接服务,主动提供译写标准和数据库等专业支撑,推动优质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倡导将规范外语标识纳入行业自律范畴,营造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工作局面。
强化专业保障,本市将加强外语标识数据平台和专家志愿者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专家顾问团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外语标识网上纠错活动,充分动员高校、外语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外语标识规范工作;同时用好全市外语标识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定期补充录入新增外语标识译法,与重点搜索引擎以及有关政府网站进行链接,为社会各界免费查询使用提供便利。
强化系统思维,本市将系统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
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2010年正式组建,向在京外国人士提供电话翻译服务,但目前仅有110、120、999、12345实现了热线对接,更多的便民服务还没有涵盖。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多语言电话服务热线工作机制,探索建设一站式双语政务服务大厅,不断提升重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外语服务能力。
知多一点
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是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强化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市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早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就开始制定五年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规范外语标识工作,成立了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专家顾问团,季羡林、爱泼斯坦、陈琳等知名专家先后担任名誉团长。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系列地方标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我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规范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这项工作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对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监督工作。一年来,市人大专题调研组先后实地调研走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朝阳医院、首都机场T3航站楼、地铁15号线顺义站、顺义区政务服务中心、天安门地区、天坛公园、冬奥会冬残奥会延庆赛区、世园会、八达岭景区等12家重点单位检查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