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子感受多元北京的“脉搏”
日期:2024-07-16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本周,为期一个月的“共创未来——2024香港青年实习体验计划”北京海淀之行即将收官。从香港到北京,76名学子感受了多元北京的“脉搏”,留下自己的“印记”,收获了成长。

1.jpg

香港实习生走进中关村企业 (受访者供图)

中关村街道东南里社区正在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通过微更新,将辖区内的双榆树第一小学门前的道路打造成“最美放学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实习生张颖欣将自己的“印记”留在了这条路上。

2.jpg

张颖欣和志愿者们一起绘制墙画

“在社区,我了解了‘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我们绘制的这面文化墙,就是‘大家商量’出来的,请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帮着一起设计,我们和社工、志愿者、小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张颖欣说,随着一笔一画,大件垃圾暂存点灰突突的墙面变得色彩斑斓,当听到路过的孩子们说“这个画很好看”时,她成就感爆棚。

3.jpg

香港学生“迎七一 庆回归”京港社区线上联欢活动(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来自香港树仁大学的实习生杭诗琪,把自己的“印记”留在了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96号院小区卫生死角改造项目中。

有人堆放杂物,绿地有了斑秃;绿地斑秃了,堆放杂物的人更多……如何终结这种“恶性循环”?社区发动居民自己打造“丹青小院”,美化环境,也彻底解决堆物问题。

96号院是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家属院,在设计过程中,杭诗琪和同伴何珏鹏跟着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永珍一起与设计单位沟通,让设计更具社区特色,在小院打造过程中,也很注重孩子和居民志愿者的参与。

“我的专业是社会科学,以前总感觉是研究大的社会现象,这次实习中,感受着社区里的温暖与活力,我觉得社区小事里也有大学问。”杭诗琪说。

在四季青镇常青社区,来自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朱铃慧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周子皓,把“印记”留在了社区与北京城市学院举办的“福悦之家·楼门会客厅”设计竞赛上。

朱铃慧的设计方案来自那一份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将村居、京西稻等元素融入楼门文化中。周子皓的设计方案,则更多融入了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元素,为居民留有互动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楼门文化品牌的建设,调动居民热情,共同打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常青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玉红说,香港实习生的加入,架起了一座两地相互学习的桥梁,居民也非常认可他们的设计。

实习计划旨在为香港大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北京的机会。计划一经发布,就收到近300名学生报名,最终76名学子入选,在海淀区港澳办的指导下,曙光、田村路、学院路等街镇和部分科创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子们收获了精彩的人生和工作经验,也将把自己的收获带回香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促进两地青年的交流与融合。

香港实习生的北京印象

朱铃慧:

到北京实习之前,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这么爱骑行的人。这个城市有很好的骑行环境,自行车道畅通,骑共享单车很方便,骑行体验感很好。我也在骑行中与这座城市零距离接触,感受着这里的人文气息。我已经去了北海、地坛、先农坛,作为一名园境设计专业学生,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元素,运用到我未来的设计中。

张颖欣:

中关村街道为我们组织了走进中关村科技企业的研学活动,在四维测绘,我们了解了我国遥感卫星领域的发展历程。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我看到了城市更新后老厂房的活力和北京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为祖国科创人员点赞,相信我们还会创造更多成就,生于华夏我感到十分自豪。

杭诗琪:

实习间隙,我去了故宫、圆明园和天坛等地参观,我还“打卡”了北京的美食,豆汁、豌豆黄、稻香村的点心……我感觉北京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气息很浓厚的城市,更是一个时尚现代的城市,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让我体验了北京的多元化,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