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新闻宣传怎么看、怎么干?
——2021年外事新闻宣传与多语信息发布培训班成功举办
日期:2021-07-13
来源:北京外办
字号:

7月6日至9日,由市外办举办的“2021年外事新闻宣传与多语信息发布培训班”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市相关单位的近50名学员参加。

培训聚焦当前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和多语信息发布工作,围绕“外事新闻宣传怎么看、怎么干”,从首都外事工作新闻宣传的实际出发,精心打造课程体系、高标准配备师资力量,邀请来自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等主流媒体资深从业人员,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授课。老师们不仅带来了最前沿的新闻理论知识,还与学员共同剖析分享了诸多实际案例。

1.png


以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统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新定位、新表述、新论断、新擘画、新部署、新阐述、新要求”七个方面进行全面领悟;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学员开展互动式交流研讨,更新思想观念,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鉴。

聚焦公共政策翻译做好多语信息发布

为更好地服务在京外籍人士,多语种多渠道做好信息对外发布工作,培训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张颖教授以《公共政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意识》为题进行授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公共政策翻译的重点,以及当下工作中的要点、痛点和难点,引导学员深入探索和思考,研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争取做到精准传播、精细传播、定向传播、有效传播。

设计符合全媒体时代的“结业作品”

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宣传工作,将常规培训总结调整为设计符合全媒体时代的“结业作品”,为“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征集大赛预热,要求学员结合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本职工作,提交可体现北京国际城市形象、体现国际交往中心新进展新成效的短视频(脚本或创意策划)。

培训针对外事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薄弱环节,帮助学员系统了解央媒、市媒等新闻媒体各自领域和特色,深入学习全媒体时代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要素与方法,以及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图片拍摄技巧等。

参训学员一致表示,通过培训,提高了对外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外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与路径,开拓了思路,建立了联系,下一步,将把所学所获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共同做好我市对外工作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宣传推介,全面立体地做好对外传播,讲好新时代北京外事故事。

2.png

学员交流

开班动员仪式上,市外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于海永同志研判分析新时代外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并就“如何认识外事新闻宣传工作”“怎么做好外事新闻宣传”与参训学员进行研讨交流,北京工商大学郑文红副校长表示将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支持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培训班还组织参观了北京工商大学校史展,集体观看电影《建党伟业》,以观影的形式再次重温党史,回顾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3.png


老师们说

范敏(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国际传播工作要具有全球视野,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郝中实(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新闻报道要坚持“准确、规范、严谨、妥帖”,四者有交叉、有区别,但并不互相排斥,要时刻牢记、事事检测。

张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做好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政策翻译;公共政策翻译工作要有跨文化传播意识。

毛伟(新华社研究员):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演进,文本永远是基石。

杜洋(中国新闻图片网副总裁、副总编):照片是有温度的,做好新闻摄影,要多讲感情、少讲道理,多讲微观,少讲宏观。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的对外传播形式一直在改进的过程中,从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到话语体系创新;从传播方式创新、到传播形态传播热点创新,新媒体时代,还要关注情感、场景传播。

宋大伟(市政务服务局政务公开处处长):公开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

赵强(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编辑):我们的对外话语不能只是站在中国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既要有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也要有世界格局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