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北京编制《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布局
日期:2020-09-27
来源:“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
字号:

1.jpg

9月27日上午,市政府外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才工作局、朝阳区等有关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空间布局、文旅融合、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等有关信息,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空间布局,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有关情况:

北京作为首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既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确定的中心工作,也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职责使命。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瞻性谋划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在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外办组织编制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下面我结合国际交往中心战略任务与发展目标,重点就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进行的空间布局情况向大家介绍。

此次《专项规划》提出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更好履行“都”的职责担当,超前谋划“城”的发展,更好履行提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外交的服务保障要求,为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发挥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首要窗口作用。

此次《专项规划》明确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承担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家交往之都。

同时,在明确了战略任务与发展目标基础上,此次《专项规划》立足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家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北京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统筹各方面国际交往功能的需要,完善国家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延承历史格局,拓展新兴承载空间,构建了“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其中:

“一核”

“一核”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开展国家政务和国事外交活动的首要承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划凸显天安门广场的核心地位,强化核心区两轴的空间秩序和统领地位,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全面展示中轴线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文明魅力,体现长安街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国家形象。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集聚多样化的国际交往活动要素,展现北京多姿多彩的蓬勃活力。积极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打造展示国家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金名片。

“两轴”

“两轴”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载区,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和大国首都形象气质的代表地区。

在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点完善中轴线空间秩序,延续历史文脉,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北延长线展现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魅力,重点完善国际会议会展、国际金融管理、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功能,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南延长线构建从传统到现代、面向国际的文化功能空间序列,构建国际级文化设施的集中承载地,预留国家纪念地,引导布局国际会议、国际文化博览、国际组织等功能。

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塑造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州第一街”。东延长线发挥国际交往的传统优势,形成国际文化资源交流互通的联系纽带,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扩大开放、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枢纽;西延长线加强沿线功能区的协同发展,保障综合服务、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等功能,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重点,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展现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文化魅力。

“多板块”

“多板块”是拓展丰富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承载空间,是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魅力的亮点板块。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国际化高端要素高度集聚的发展优势,着力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国家首都形象、具有高集聚度和高活跃度的国际交往重点承载区。在使馆区板块,提升第二、三使馆区域的环境品质,高标准规划建设第四使馆区,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功能提升完善。在首都国际机场板块,推进新国际展览中心二、三期建设,全面提升会展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板块,预留国际交往功能承载空间,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聚集。

北部地区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人文特色,构建高水平的国际交往新平台。在雁栖湖国际会都-科学城板块,形成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的核心承载区,与怀柔科学城紧密联动,构建服务国际交往、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舞台。在八达岭长城-冬奥会-世园会板块,统筹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与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施资源和文化遗产,积极培育具有体育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的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

西部地区依托以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群以及一流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交往重要承载区。在中关村-三山五园板块,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承载平台。

南部地区重点围绕南中轴延长线,构建大国首都新兴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深入挖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拓展丰富承载功能,打造精品国际旅游休闲区。在大兴国际机场板块,结合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以及商务办公、文旅休闲等功能片区的建设,为承载国际商务金融、国际组织等功能提供空间保障。

同时,《专项规划》强调加强国际社区、涉外教育、医疗服务、防疫检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构建辐射区域、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支撑保障。着力打造重大国事活动运行保障、国际高端要素集聚等六个功能平台,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政策创新和基础保障等机制建设。

今后,我们将积极发挥《专项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努力提高北京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讲好北京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记者提问:这次的专项规划是首次编制,出发点是什么?

杨浚回答: 

       针对《专项规划》外交专业性强、领域综合度高、没有先例可循的复杂工作特点,通过辨识总结全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和趋势规律,深入分析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条件和差距短板,重点聚焦五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是找准目标定位,对标全球中心城市,突出大国首都、中国特色。重点在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国际要素集聚度、国际交流活跃度、城市国际形象魅力、城市生活宜居度等5个方面,引领国际交往能力建设持续提升。

二是构建立体化的功能体系。适应国际交往常态化需求,着力保障服务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的首要功能,加强与“四个中心”建设联动促进,聚焦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国际会议会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国际商务金融、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国际旅游、国际组织等核心功能,强化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教育、医疗服务、国际人才社区等支撑功能。

三是保持空间布局的前瞻性,着眼未来,预留首都国际交往拓展空间。《专项规划》针对各领域涉及国际交往功能的核心信息进行筛选提取、空间落位,首次搭建“北京国际交往功能要素空间索引”,形成持续跟踪、完善优化北京国际交往功能格局的重要基础。加强功能统筹和战略布局引导,延承首都国际交往功能历史格局,服务保障新兴国际交往功能需要,构建“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格局。

四是集聚多样化的活动要素,全方位展现北京多姿多彩的蓬勃活力。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会议会展、海外人才等国际高端要素,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积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五是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功能平台建设,带动全球性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资源流入,更好的服务保障国家总体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