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10点,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场,市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政务服务局、市体育局、海淀区、顺义区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委外办主任、市政府外办党组书记、主任熊九玲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进展情况:
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内容。细心的媒体朋友可能已经关注到,这项工作当中有“功能”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很关键的。就是说,北京作为首都,要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准备好空间、准备好硬件设施,同时要抓好国际组织、国际会展、国际文化节庆、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人才社区等软件能力的建设。在实践中,北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这个目标,牢牢扭住“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两条主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之路。
概括一下,在五个方面实现了明显提升。
一是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作为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是元首外交的重要舞台,是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主要承载地。北京始终站在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首善标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议程,率先建立元首外交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统计了一下,五年来共接待党宾国宾访问北京的团组605个、近1.2万人次,圆满完成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园会等10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高标准接待服务31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实现了闭环模式下重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的新突破。
二是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按照“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持续加强对重点区域和硬件设施的国际交往功能指引,推进天安门地区、中南海周边地区等传统国事活动区域专项整治,完善提升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北延线的国际交往功能,制定实施南中轴地区规划。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第四使馆区破土动工,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冰丝带”“雪飞天”“雪飞燕”等冬奥场馆精彩亮相,城市副中心“运河之舟”“森林书院”“文化粮仓”三大文化设施实现封顶。北京的国际交往空间更加丰富,国际交往的硬件设施和功能日益完善。
三是促进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北京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加速释放国际交往中心强磁场效应,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北京现在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已经达到54家,连续十年居全球城市榜首。在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26家,外资企业5万家。在大兴的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在顺义的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这几年累计签约国际合作项目100多个。我们还出台了国际组织落户的便利化措施。前不久,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在朝阳的东湖国际中心建设了我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推动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落户北京。在北京注册登记的国际组织总数已经达到113家,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持续扩大国际阵容,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
四是对外交往能力明显提升。北京广交四海宾朋,不断巩固和扩大国际“朋友圈”,市区两级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已经达到260个,北京-首尔混合委员会等友好城市机制化交流合作平台日趋完善。“北京日”“北京周”等境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三年疫情期间,我们先后向27个国家55个城市和地区捐赠物资,同44个国家83个城市开展抗疫合作。开展“云外事”“云会议”“云展览”等线上交往活动,实现了国际交往不断线、不停滞。我们主动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参与国际议题的设置和标准规则的制定,积极在多边舞台上塑造北京的影响力,提升北京的话语权。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等院校、企业、媒体、智库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民间外交,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多边舞台上亮相发声。到目前为止,北京取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民间主体已经达到20个。
五是形象塑造能力明显提升。北京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我们积极讲好北京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创新举办“驻华使节感知北京”“驻华使节招待会”等活动10多场,“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外国记者走进北京”等活动有60多场,全面展示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首都形象。我们持续优化涉外服务和国际化环境,规划布局国际学校106所,其中新建的20所已经投入使用。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国际医疗试点机构全面启用,中关村科学城、亦庄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加速建设,望京小街、顺义罗马湖等国际化特色示范街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高品质国际化公共服务惠及广大市民。北京在全国率先颁布《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持续加强涉外政务服务供给,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外语办事窗口覆盖率达到85%,外籍群体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便利度全面提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今年年初“乙类乙管”政策实施以来,大家也都感觉得到,人员的跨境往来日益频繁,线下的国际交往加速升温,国际合作的潜能持续释放。我们加快“转段换挡”,推动各项工作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今年也呈现了新的气象。
一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任务更“重”了。随着我国重启线下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北京接待78个党宾国宾团组、3000人次,数量相当于过去三年团组总量的2倍。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外国领导人访华期间,北京市高标准做好属地服务保障工作,坚决有力服务好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议程。
二是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更“硬”了。“乙类乙管”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制定外事和港澳工作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八项举措,积极挖掘跨国公司、友好城市、国际组织的优势资源,策划组织高能级外事活动。今年上半年,市领导出席外事活动119场,其中经贸类活动占到一半。特别是我们成功举办了“相约春天 重聚北京”—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市专场活动,40多位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参加,释放了北京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积极信号,也坚定了外资企业扎根北京、投资北京的信心
三是对外交往的热度更“高”了。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很多外宾也说,视频会见还是不如面对面交流。“乙类乙管”以后,我们抢抓线下国际交往有序恢复的契机,按下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快进键”。比如,我们优化了APCE商务旅行卡审批程序,为北京市赴境外招商团组开辟“绿色通道”,为外商来北京投资洽谈创造了便利条件。另外,“双枢纽”国际航线也加快恢复。今年5月份,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新增和恢复国际航线18条,海关监管验放的进出境航班4912架次,环比增长了19.8%。北京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展现出强劲韧劲,首个北京地区中欧班列开通,开辟了国际贸易的新通道。中关村论坛圆满举办,平行论坛演讲的外籍嘉宾超过了四成,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更“快”了。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国际交往重大设施建设开足马力,全面提速。我们制定实施《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提升工作方案》,推动会都实现硬件、软件双提升。栖湖饭店主体封顶,雁栖湖北二路建设进入“加速期”,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加快装修改造,第四使馆区道路和市政管线建设完成规划设计,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年内竣工,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启动建设,新国展二期主体结构年内全面建成。
五是涉外服务和国际化环境的品质更“优”了。我们稳步提升公共服务领域外语便利化水平,各区外语标识准确率已经达到94%。从全市来说,综合准确率达到了98.2%。我们组织开展外交官、外国记者“感知北京”“走进北京”系列活动,邀请外籍人士体验中华文化、见证科技创新。我们大力改善国际化消费休闲环境,培育精品国际旅游线路,繁荣入境游市场。一季度,入境游客的数量达到11.3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
各位媒体朋友,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们特别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这项工作,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一起共同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