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10点,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卫生健康委、西城区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介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李昂副主任介绍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落实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国际医疗服务建设以及医疗领域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国际部和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国际医疗服务格局,面向外籍患者提供特色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十三五”时期为外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2.7万人次。
一是政策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实施《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确定8家试点医院,明确10项重点任务,推进国际医疗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语言服务、药品和器械临床应用、优化外籍人员就医服务等创新发展,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试点医疗机构加大医保政策支持、按规定自主定价、进口临床急需药品等政策。协助北京协和医院进口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米托坦,为北京天坛医院聘用特设岗位外籍专家。
二是国际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探索,以中日友好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在朝阳区构建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医疗人才建设,完善首都医疗服务外语人才库,储备复合型外语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际医疗试点单位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在开展国际远程会诊、医疗文稿翻译、国际保险支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昌平区生命科学园高博医院已获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国际医院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持续加大。登记注册中外合资、合作及港澳地区相关人员开设门诊部和诊所的权限,已由市级下放至区级,对于国外域外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机构,以合资、合作形式在本市设立诊所的,放宽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本市设立中外合资合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国外域外医师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并完善医师考试管理流程和信息化系统,简化医师执业办理手续;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法国驻华使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巩固发展中法急救医学合作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多领域合作;落实中国和以色列政府间合作计划,在北京友谊医院建立了中以应急急救培训中心。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通过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引进国际化高水平医疗资源,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果的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化高水平运行管理团队,提高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深化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顺义区等区域试点,做实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善方医院、海关总署(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试点,实现流程、服务、环境等与国际接轨。支持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国际医疗部,制定国际化医疗服务诊疗标准与服务和中医医院国际医疗部建设指南。
二是加快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与国际接轨,优化医疗保险保障服务。支持试点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管理认证、国际商业保险认证,推进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合作对接;做好支持国际医疗服务医保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促进开展实时结算,给予患者更多便利待遇和保障;加强政策执行的跟踪监测,促进国际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加快服务内涵与国际接轨;推进以全科医疗为主、专科医疗为补充、预约诊疗为特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应连续性、个性化等服务要求。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医疗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提升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做好大型涉外活动的医疗服务保障,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全局和外交大局;积极争取加强境外医师交流合作、建立独资医院等更多开放创新试点政策在京落地;加强国际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会诊、转诊绿色通道建设,支持开展跨境远程医疗;探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医院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和高质量医疗服务发展。
四是继承发展利用好首都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机构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平台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扩大来华学习中医的国外留学生和短期培训生,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适宜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