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这群“老外”不见外,和咱一起守家园
日期:2020-03-08
来源:京呈
字号:

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职业,却有相同心愿。

在北京顺义,这群“老外”不见外,和咱一起守护家园。

顺义区空港街道香蜜湾社区,外籍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

一位外籍志愿者写下“中国加油”,表达心中祝愿。

“这里是我的家,我该为它出份力。”

问及做防疫志愿者的原因,来北京已有十年的玻利维亚籍居民玛丽亚这样说到。

这几天,玛利亚经常来到顺义区空港街道香蜜湾社区防疫岗位,手持体温枪,为往来居民监测体温。明媚的笑容即使隔着口罩也感受得到。

玛利亚展示自己的志愿者卡片。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能如照片里的自己一样不用戴口罩。

疫情出现后,听说能来社区当国际志愿者,玛丽亚马上报了名。会说汉、西、英三语,又在医院工作的她,可以向中外居民普及防疫医学知识、帮助校对多语种防疫海报,处处可显身手。

加拿大的洛林(左)和来自加纳的娜娜是一对夫妻志愿者。

“老外”志愿者值守防疫岗,引得不少进出香蜜湾社区的居民竖起大拇指“点赞”。

在顺义“老外”志愿者,不止玛丽亚一个。据社区党支部负责人李雪英介绍,一个多月来,十多位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外籍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和中国社区工作者一起守护家园。

大清早,洛林、娜娜夫妇在家中忙活起来。

架起摄像机,拿出精心准备的绘本,英语小课堂开讲了。

洛林和娜娜在为社区里的孩子们录制英语学习视频。

洛林来自加拿大,娜娜来自加纳,了解到社区的孩子们因为疫情延期开学,本职工作是老师的他决定义务录制些英语小视频,为孩子们的居家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录完视频,夫妇二人也来到小区门口帮忙,热情认真的娜娜引得居民们频频竖起大拇指。

image.png

去值守前,夫妇俩细心地互相检查口罩密封性。

image.png

印度籍的苏雷什和妻子卡尔蒂卡在中国生活了七年,妻子将喜欢的中国风景绘成了画作。

在中国生活了七年的印度人苏雷什也是社区志愿者中的一员。在他和妻子眼中,中国就是第二故乡。他的妻子卡尔蒂卡是一位画家,在家中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放着她创作的充满中国意境风景画。

苏雷什展示自己拍摄超市货品充足的视频。

“我去超市会专门拍一些货架货品的小视频,告诉在印度的家人,北京秩序井然、供应充足,完全不用担心”,苏雷什说,在国外,关于疫情的真假消息满天飞。他会帮助亲朋好友客观了解中国国内情况,消除他们的疑虑。

志愿者们在小区内张贴多种语言的防疫海报。

香蜜湾社区居住着一百八十多位外籍居民,而处于顺义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的整个空港街道有6000多位外籍居民常住。中外居民不分彼此,共同抗疫,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努力。

张旭是香蜜湾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位英文爱好者。社区建有外籍人士微信群,疫情期间,张旭利用语言特长,在群中答疑解惑,热心提供帮助,经常午夜时分还在回复群里信息。

来自玻利维亚的玛利亚(右一)与一同值守的社区工作人员李雪英(右二)、张旭留影,社区是她们共同的家。

2月4日一早,美国籍居民休伊特感觉身体不适。语言不通,加之前从未在中国就医,又联想到关于疫情的种种的消息,休伊特一时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他试着联系了居委会。

得知消息的张旭赶快咨询相关医院,做好防护,带休伊特去就医。当天,医院确诊为支气管炎。虚惊一场,回来后居委会还请他品尝了冰糖雪梨汤。张旭和其他社区工作者的帮助让休伊特十分感动。

香蜜湾被外籍居民称为“糖湾(sugarbay)”,图为社区建立的外籍居民微信群。张旭在群中招募志愿者。

痊愈后,休伊特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客居此地。他选择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帮助张旭一起为这个“家”做贡献。

患难见真情,在一件件小事中,温暖超越国籍界限。

image.png

苏雷什会写汉字,早上参与志愿值守前,他特意挥毫泼墨,写下了“中国加油”四个字,表达心中祝愿;洛林、娜娜夫妇的英语小课堂还会办下去,他们表示要更多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玛丽亚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我对北京很有信心,等疫情结束,我要赶快出门逛逛,再次好好拥抱这座城市。”

志愿者们在小区值守。防疫不分国籍,共同守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