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北京全面展开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日期:2020-09-27
来源:“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
字号:

1.jpg

9月27日上午,市政府外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才工作局、朝阳区等有关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空间布局、文旅融合、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等有关信息,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刘敏华副局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有关情况

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也是以人才工作促进城市更新发展、提升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探索和尝试。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理念。2017年经市领导批准,确定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4个首批试点,正式启动建设。2019年,又新增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建设区,实现了“三城一区”全覆盖。今年,我们印发《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试行版)》(简称《导则》),作为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权威标准和主要依据,“建设什么样的国际人才社区”的目标和“怎样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路径更加清晰。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已被纳入新版城市总规,成为北京推进4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目前,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人才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国际人才社区专项工作组,推进社区建设。经过3年的建设,社区理念不断强化,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论坛、海高大厦等一批发展平台有序落地,国际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成,社区生态更加“优化”,社区品牌逐步“塑成”。下面,我从5个方面向记者朋友们介绍相关情况。

一是顶层设计日益完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概念提出以来,我们一直坚持高点定位,对标国际一流。2017年印发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2019年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增强工作力量,扩大社区试点,细化建设任务。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我们委托市战略科技人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晨组建工作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等组成课题组,深入8个社区开展3轮调研,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等近30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经验,形成了涵盖9大建设场景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则》,已由市规划自然委和市人才办联合印发实施,构建了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此外,我们还设计发布了国际人才社区标识系统,不断推进社区品牌建设。

二是项目驱动初显成效。无论是抓开放还是促发展,都必须项目化。我们聚焦国际人才需求,坚持细化量化项目化具体化,以重点带全面。去年,印发实施《24个社区建设重点项目清单》,以“月调度、季点评、年验收”方式推动规划类、建设类、提升类、活动类重点项目落地。今年,又印发《10项重点实事任务清单》,包括新建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外国人服务站点,改造升级特色示范街区、落地创新创业平台,举办顶级国际活动,设置社区独特标识系统,等等。所有项目以《导则》作为具体建设标准,点位、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明确具体。经过市区两级努力,全市首个特色示范街区—朝阳“望京小街”已开街,全市首座“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厦”已在顺义建成,开通国际人才服务“易北京”APP,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已获批并开工建设,由丘成桐院士领衔的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丁洪教授领衔的海创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人才发展平台已在怀柔建设。

三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2017年印发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打造为“人才政策试验区”。去年以来,市人才办会同有关单位积极争取国际移民局等国家部委支持,给予我市一批国际人才创新政策。特别是国家移民局与我市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部市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和出入境服务制度创新、政策优化、管理协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显著提高了国际人才社区的吸引力,扩大人才开放度。目前,各国际人才社区正在围绕落实落地《导则》,制定出台针对国际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国际人才社区政策矩阵。

四是优质资源积极导入。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导入一流的资源,创造一流的事业”。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世界标准,有序导入国际资源。发挥海外联络机构作用,以市场化手段,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和全球人才,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侨梦苑”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香港城市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未来科学城,推动香港理工大学与冬奥组委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特别是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吸引2026个优质项目,其中获得5000万元融资以上的项目44个;集聚3085名海外创业人才,其中世界排名前10顶尖高校的164人。9月12日,峰会在顺义成功举办,700多家海外媒体集中报道,全球传播超10亿人次。

五是社区氛围更加浓厚。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需要集聚效应,提升显示度,让更多的海内外人才了解社区、支持社区建设。近年来,依托“中关村论坛”及其平行论坛“中欧人才论坛”,“ 雁栖湖会议”“未来论坛”等重大活动,并举办“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荟萃、全球院士科技创新合作平行论坛、海外英才北京行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社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在顺义、朝阳、开发区等设立国际人才社区特色标识系统,塑造社区整体形象,提高社区知名度。

当前,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进入新的阶段。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和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向海内外人才宣介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记者提问:《导则》是如何体现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共性要求和各社区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异?

刘敏华回答:

《导则》主要是四个部分,中间两部分正好回应了您的关切。一部分是共性的标准,一部分是个性的差异。

在共性部分提出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的共性标准,做了“1+3+9”的顶层设计。“1”是以国际人才需求为核心,“3”是国际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主要导向和建设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九大建设场景。分别是:宜居社区、邻里交往、教育文化、创新事业、医疗健康、交通网络、生态低碳、服务配套、管理治理,覆盖到了国际人才所关心的主要九方面。据此,提出了9大项33中项115小项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也不搞一刀切,一部分是约束性指标,达到才称得上有了“国际范”,有一部分是预期性指标,因为各区条件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往这个方向引导。指标精准匹配已建区和建成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各个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提出了分区引导建议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大概是几方面。

一个是建设范围上确定了核心区的总体布局、辐射影响力。以朝阳区为例,虽然主要的区域在望京电子城,但是朝阳区的国际化要素很多,又可以辐射到整个朝阳区。发展重心是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建议,将社区建设摆到个大场景中。从发展空间、平台建设、服务配套、生活环境入手,为各个社区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在发展阶段性上,这八个国际人才社区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我们按照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等建成区着重如何提升改造,顺义和经开区等在建区如何吸纳融合国际元素,新首钢、怀柔科学城等新建区如何做好规划引领,分别开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将九大大场景要求导入分区引导。我们为各社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希望把共性要求和各个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发挥各自特长,建成有统一标准又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国际人才社区,共同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北京创新创业。